大山本色 书生心路

大山本色  书生心路

         ――豫东图书馆重镇李景文研究馆员论略

 

内容提要: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景文是豫东图书馆重镇,他在书的海洋中品味传统文化,品味人生,营造学术平台,他是记问之山,藏书之山,著述之山。

 

李景文研究馆员,1978年考入河南大学的前身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接收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在大河之旁,与千年铁塔为伴,迎来朝暾,送走晚霞,四年学成留校。于1985年到河南大学图书馆工作,从此与图书馆事业结不解之缘,铸就辉煌人生之路,是河南省图书馆学界成名的学者之一,他是河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时,还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委员、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兼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河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编译委员会主任;河南省图书资料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高评委、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评估专家组成员、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管理委员会成员等。这些头衔,对景文先生来说,不是虚名,而是有坚实的学业作支撑的。由于勤恳的工作态度与出色的学术业绩使他获得很多荣誉:1999年被河南大学评为“十佳教工”;同年被省高工委、省教委授予“河南省文明教师”称号;2002年被河南省图书馆学会授予河南图书馆学会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而今,他已是雄踞于豫东平原上的图书馆重镇。

景文先生家系灵宝,天宝灵符,唐因以设县,县有铸鼎原,有鼎胡,黄帝遗迹在焉。有夸父山,有桃林关,乃夸父与日逐走,弃其杖化为邓林处。又有函谷旧关,即老子出关之关关令尹喜留老子著道德五千言处。人杰地灵,紫气东来,于灵宝市,堪堪相当,绝非虚语。从自然地理上讲,此地属伏牛山脉,具体言之,则是崤函地区。自新安义马渑州以西,经灵宝、陕县,含古弘农、闵乡县地,以至陕西潼关,四五百里之间,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绝谷深委,峻阪迂回,崤函之险,为天下最。景文出于此山,胸有岩壑,自称为大山子,常存大山情结。大山之子,仍为大山,至于大梁,潜心学术,献身图书之府,二十一个冬夏,隐隐亦是一山。此乃豫东之山,大梁之山,天柱之山,龙威之山,一言以蔽之:即记问之山,藏书之山,著述之山。

 

一、潜心耕耘,在古籍整理中品位传统文化

1985年秋,景文先生在图书馆接受的第一项科研任务,是与王晟、刘璞玉两位合作整理馆藏稿本《东京志略》。这部书是清代学者宋继郊花费28年时间,辑录宋、元、明、清500余种古籍中有关宋东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风情等各方面资料编撰而成的万言巨著。全书115万字,分宫殿、官署、馆阁、园林、学校、寺院庙坛道观等20个类门,记人、记事、记典故,有与《汴京遗迹志》、《宋东京考》相媲美资料价值。景文等历时三年的标点、校勘、整理,不仅熟悉了《东京志略》,更重要的是接触了500余种宋元明清笔记小说、诗词文集、正史杂记等古籍,上下求索,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东京志略》点校本出版以后,颇受海内外学者青睐,曾获河南省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且是河南大学馈赠来访学者的礼品用书。李景文先生等的《东京志略》整理,颇富特点,亦甚有成就。大略言之,有以下几项值得肯定:

一)、详细考订了《东京志略》编撰者宋继郊的生平事蹟、学术渊源和著述情况。宋继郊,清开封府祥符县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生,光绪十九年(1893年)卒,寿享七十有五。宋继郊“幼慕武虚谷徵君之为学”,继受钱仪吉之熏陶,嗜力于古,研求训诂,“经明行修”,博学能文,原以为可以翱翔天际,没料到弄得钝锥处囊,只得在开封城里设馆授徒,聊以糊口。直到咸丰八年(1858年)以后,宋继郊始为许州州学学正,汝宁府府学、陈州府府学、南阳府学教授等职,社会地位不高,薪俸微薄,又无权威,但同时却给了他优游山水、搜今访古、读书著述的便利。宋继郊的著述是颇为宏富的,在许有《许昌集》,在陈有《淮阳集》,在洛有《锦屏集》,在南阳有《九仙馆集》、《西淮集》,用力极勤,几乎一年一集。此外,还有《居学斋文集》、《居学斋诗钞》、《桐淮集》《紫玉廷馆集》、《公车集》;他的学术性著作则有:《三国人物年岁考》、《武虚谷年谱》、《五代诗史浅注》、《东京志略》等;而未定稿的尚有:《梁苑志余》、《东京梦华录辑钞》、《东都事略选钞》、《邑乘备采》、《志略备选》、《祥符县采访手稿﹒古迹志》、《相国寺志略》、《学斋随笔》等等。对于这样一位著作等身的中州学人,毫无疑问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真加以研究。李景文先生等的《东京志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钩稽史料,第一次对宋继郊的生平和思想给了一个比较科学的概括和说明,这个成就是了不起的,是应予以充分肯定的。这是今后研究宋继郊和清代中州学术思想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成果。后来的研究是以此为平台的,所以不可轻视。

二)、认真考察了《东京志略》的编撰经过与文献价值。李景文先生为整理《东京志略》所写的校点《前言》中,详细考察了《东京志略》的编撰经过。该书稿本第一帙封页上有宋氏题识云:

   余读宋人说部,慨然想见东京之盛。及访求《东京记》、《遗蹟

志》诸书又不可得,暇日阅书,遇汴遗事,辄簽记之。辛亥八

月上旬,连雨数日,因检旧书,见题记多增封尘,恐久而易忘

也,受录于是。

鲁阳按:“受录于是”的“受“字,当是“爰“字之讹。此外,宋继郊另有题识云:

是书初录,仅据宋人说部数种,后阅《玉海》,见宋之故实遗

迹多载其中,因逐卷检出,撮抄于是。

其时间则是癸丑十二月十八日。今按,辛亥谓清咸丰之年,其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起义如火如锦,正在长江流域展开,而癸丑则是清咸丰二年,但十二月二十八日,按公历则已进入1853年。稍后不久,即清咸丰三年,太平军北伐,途径河南,佯攻开封,宋继郊曾在开封西城门楼城守。是一个曾与太平军对垒的文人。因此,《东京志略》的汇辑抄录,大体上是在太平军起义的最盛时期。至於起始之日,据景文先生考证,约在道光十七年(1737)宋氏撰写《梁苑志余》时。《东京志略》稿本第五秩录《续翰林志》后小记,署己丑十一月十五日,己丑为清同治四年,已到1865年,若以此年作为稿本编就之年,那么从道光十七年算起,业已二十八个寒暑了。此外,景文先生另有发现,书稿第十六秩“城垣门“有眉批,时间是壬午之夏,壬午是什么时间呢?光绪八年。可见《东京志略》一书饱含着宋继郊大半生的心血。古人述作,穷年累月,耐得住寂寞,由此可见一斑。《东京志略》卷秩浩繁,内容丰富,共一百二十余万言,包举五百余种古籍,文献编排上分门别类,每个类目之下,先经,次史,次说部,次诸家诗文集,分别部居,秩序井然。据李景文等先生研究,《东京志略》一书的编纂,有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东京志略》在资料编排上,以地为纲,以地系人,以地系事,以地系典,汇集经史资料,是宋至清关于开封文献的集大成之作。

第二,《东京志略》一书有保存文献之功。除大量辑录宋代典籍之外,《东京志略》一书还检阅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清人著述。宋继郊所能看到的清人文献,有许多今已不存,成为佚籍,赖《东京志略》的撮録,得以概见原书面目。

第三,《东京志略》不以考证为事,但间有考证,亦发人深思;又《东京志略》所采录文字,除个别地方外,一般都忠于原著,故可资校勘古籍之用。

总起来说,李景文先生等整理此书,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有成就的。其主要表现是:

由於《东京志略》一书具有极高的学术文献价值,所以李景文先生等整理出版该书,就是一间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了。鲁阳曾经有幸研读李景文等整理版《东京志略》,觉得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校点前言对于《东京志略》作者宋继郊生平资料有较多涉猎和钩稽,对于成书过程有较深入的考察,对于该书文献价值,有准确的描述,说明整理者对于整理对象下过一番扎实而又认真的功夫,十分难能可贵。

二)、为了校点《东京志略》,整理者拟了一份《东京志略整理细则》,以为整个整理过程依据和遵循的规则,一共八项。多有值得肯定之处。如该细则第二条项第六款说,凡稿本中编者录用的词,严格要求按词谱标点,词名小序、词牌的表示,也严格按照词谱的要求表示,就很重要,古籍整理,固当如是。又如第七条说,凡书稿中条目书名号后没有卷次的,一经和原书内容核对,要补上卷次。鲁阳以为,这是大善事,应予肯定。如果全面考察八条细则,可以感到整理者如景文诸先生,于古籍整理的体例是用过一番心思的。虽然,它于古籍整理的校点范例的参考似有所不足,但是用心的,是在思考,在研究,因而尽管八条细则非必尽善,但其方向是应该肯定的。盖古籍整理者,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生产过程。古籍整理不是人人都可做的。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古籍整理成果而论,确实有许多优秀成果。但也不必讳言,同时也有一些低层次的,甚至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毛病的成果存在着。有一些人把古籍整理看得很容易,好像不论什么人都可以做,实在不然。以我省图书馆系统一些朋友的同类成果来看,读不通,点不断的,真是不乏其例。有的朋友的所谓同类成果,那个校勘记,实在并非校勘记,而是作者介绍或注解,也去冒充校勘记。而且他那个注,还是注尽人皆知的,别人不知道的,他又不加注解。还有的朋友的古籍翻译,译的不通,确也不在少数。鲁阳这样说,决没有看不起人的意思,而只是想说,古籍整理不易,不是什么人都可做的。鲁迅说过,无论多大的学问家,让他标点古书,就难免漏出麒麟皮下的马脚来。鲁迅又说过,不懂而标点古文献,无异佛头着粪。所以,要提高古籍整理的质量,提高自己的素养,是我们的共同责任。鲁阳不是说《东京志略》那个整理细则就是尽善尽美,无可非议,相反,那只能是得失参半,但是,他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好的,总方向是对的,---他在古籍整理上有探索和研究的意味,这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循此努力,是会长进的。

三)、李景文编《东京志略用书及校点用书目录》,作为附录二,随《东京志略》整理稿一起出版,这是一个特色,有独立的学术价值,既见宋继郊原创之功,也见整理者后继之功。读者用起这个附录,是很方便的。可是这个方便是建立在景文先生的辛勤劳动之上的。一人辛劳,大家方便,这是古籍整理的功德。鲁阳认为,后来者欲古籍整理事业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当多仿效此类事情而努力为之。

四)、宋继郊的《东京志略》只是初编书稿,亦非完稿,且秘藏书阁,没有流布人间。李景文先生等校总整理,与一般的古籍整理实有所不同,他有大量的文字校订工作,是宋继郊应做而没有来及做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李景文先生所做的工作,应视为《东京志略》成书过程的一部分。中国古籍的成书,多有这种情况。当然,《东京志略》的更为完善的校订,还有待来者。但是,李景文等先生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校书如扫尘,旋扫旋生。古籍的点校和整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是要世世代代接续不断去完成的。现在问世的《东京志略》整理稿,也有所不足。比如,也有点不断处,也有校证不规范处。即如上文所说校点用书的版本,是应在校记中反映出来的,现在则只出现在附录中。此外,作者整理时可能是用了简化字,出版用繁体字排版,简化字与繁体字的转换过程中,出了一些毛病,如范仲淹排成了範仲淹,兀术排成了兀(行字中间加术),这都是古籍整理者应予注意的。

   李景文同志参加和完成的其他古籍整理项目还有:《中国处世全书》(上下册)、《历代名人家训》、《盐铁论》校译、《<[嘉庆]浚县志>标注》等。

此外,景文还参与整理的古籍还有吴启征主编的《中国历代诗话全编·明代卷》中《马自强诗话》《欧大任诗话》《任环诗话》的编纂;金恩辉主编的《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河南省》条目的撰写;唐嘉弘主编的《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职官·唐宋部分”条目的撰写。还策划了《二十五史》的简体横排整理及《中华名著百部》的标点、校刊、注释、导读等。硕果累累,成就斐然。

古籍整理是李景文先生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李景文先生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痴醉沉迷,在书的海洋中营造事业平台

   1988年12月,完成《东京志略》的点校任务后,景文连同他所在的参考咨询室被一并被划归参考阅览部,并出任副主任。从此,真正和图书打起了交道。参考阅览部管理的是图书馆的基藏书库,包括中文、外文、古籍各类图书,分布在三个楼层,景文每天都要穿梭在这些图书和楼层之间,为来馆查阅资料的教师、研究生提供各类图书。时间长了,便和这些图书产生了感情,哪一天不走进书库、不去看看那些整架的图书,就觉得空落落的。在和基藏图书的交往中,景文深感读者使用的不便,于是,就带领本部的同志充分利用空余时间,编制各种书目索引,如《<四库全书珍本>书目索引》《<四部备要>书目索引》《馆藏港台法律图书书目索引》《大藏经书目索引》《馆藏宋代文献书目索引》《馆藏后人研究宋代书籍目录》《馆藏宋人书籍版本目录》《馆藏<革命文献>篇目索引》等。有此津梁,大大方便了读者,深受读者好评。在参考阅览部任副主任、主任期间,景文结合本职工作,有感而发,撰写了《高校馆参考阅览部咨询工作初探》和《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网络化初探》等文章,大受读者欢迎。

1993年4月,景文出任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负责业务和科研工作。从此他更加忙碌于书库和阅览室中,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规范各个环节流程,起草了《河南大学图书馆工作规范》;鼓励大家科研,营造科研氛围,制定了《河南大学图书馆科研奖励办法》;重视《文献检索课》教学及《怎样利用图书馆》教育,并且购买了重庆维普公司的《科技期刊篇目数据库》供读者使用,有一句古语说,鸳鸯绣罢任从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景文则不同,他是把探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了读者。这一时期,景文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如《浅论学术研究在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价值》、《高校图书馆借阅服务工作趋向论》、《关于高校馆实现由外借向内阅服务模式转化的构想》,被人引用多次。这些文章观点鲜明,新意颇多,凸显了景文勤于思考的个性。

1997年,景文主持河南大学图书馆工作。他立即启动了河南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工程。他的治馆理念是:“一、高起点。不仅要把原始的、封闭的图书馆改变为现代的、开放的图书馆,而且要在改变落后的管理模式的同时,谋求与全校、全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网络接轨,谋求实现世界范围内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二、规范化。在实施过程中,大到书目数据库的建设、网络软件、管理软件的选择,小到网线的铺设、磁条、条码的制作和粘贴等,都离不开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三、超前性。图书馆自动化工程的实施主要工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员准备,一是技术、设备准备。在实施过程中,这两方面都要有超前性;四、一步到位。一步到位是图书馆实施自动化工程的一种策略。它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图书馆在变革中所进行的每一项工作,都一次规划、一次实施、一次完成,……可在较长时间内获得一劳永逸的效果。”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河南大学图书馆的同志,放弃暑假休息,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调整了原五层3000平方米面积书库的100多万册图书;完成50多万册外借图书的条码粘贴、磁条夹装及微机扫描任务;建成有22万种图书的书目文献数据库;制作12000多个读者借书证;网上试运行采访、编目、典藏、流通、检索等子系统。受到省内外同行高度赞扬,他们说:“河大馆的速度惊人,三个月完成了一般情况下一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成这样一个完备的数据库系统,这在图书馆界是一个奇迹”。1999年,河南大学图书馆接受了省教委组织的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评估检查,因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受到省教委的表彰,荣获全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技术应用“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景文结合本馆实际,经过充分调研,一改视听室传统的“VCD/录放机+电视机”模式,大胆设计和建设了“显示器+视频终端+鼠标+磁盘阵列”模式,这在当时的全国高校实属首创,深受读者欢迎。这种模式很快为省内的几家高校图书馆所采纳,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为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读者开辟了新的环境和空间。

自动化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图书文献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使图书馆的服务领域也得到了拓展。面对这样一种里程碑式的变革,景文不仅积极地参与,大胆地实践,而且不忘进行理论研究。1998年,景文主持的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图书馆实施自动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以河南大学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为例》获准立项。项目从图书馆实施自动化管理的理论意义、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条件准备和实施原则、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图书馆自动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等四个大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许多创新之处。2000年6月,受省科委的委托,河南大学科研处组织省内有关专家对《图书馆实施自动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以河南大学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为例》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是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基础工作之一,该项目在这一领域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实验,所取得的有关书目数据库建设、业务管理局域网的软硬件建设、多媒体文献利用、广域网连接以及网络资源的开发等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我国普通高校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景文还发表了有关自动化建设的系列文章:如《河南大学图书馆自动化工程的实施》《河南大学图书馆自动化工程的实践与思考》《试论图书馆管理的规范化》等,收获颇丰。

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进入,其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领域越发广阔。图书馆人对文献、信息的管理,快速地扩展为对知识的管理,知识已成为当今图书馆学新的研究对象。全文数据库的开发、知识仓库的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新型载体的文献资源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在图书馆占有了相当大的份额。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成为景文经常思考的问题。1998年,景文主编出版了《文献信息工作研究新视野》,多角度、多方位地探讨了文献信息工作领域出现的新问题;2002年9月,河南大学90年校庆时,景文组织了“数字化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研讨会”,全省高校图书馆5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了新时期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等若干热门话题,特别是结合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的实际,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这次会议研讨的基础上,于同年12月,景文主编出版了《数字化图书馆与人力资源建设研究》论文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针对这一课题,同年6月,景文又申报了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河南数字化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研究》,并被批准立项。课题系统分析了河南省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了河南各类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及理性思考,设计了网络时代图书馆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构建了各类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该课题研究于2003年7月结项,获得专家好评。

特色数据库建设,也是景文经常关心的课题。除了已经完成《馆藏中文书目文献数据库》《馆藏报刊书目数据库》《馆藏西文书目文献数据库》《馆藏线装古籍书目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外,还从2003年开始建设《随书光盘数据库》,将书盘分离后的这种新载体,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管理和使用,即解决了收藏、管理、分类编目上的难题,又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使用。不少同行称赞“河南大学图书馆的《随书光盘数据库》建设是一种管理创新”。2004年,景文又申请到了教育部KALIS中心的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宋代文献数据库建设》;2005年,这一课题又被河南大学科研基金立为重点课题,予以资助。目前,该课题正在顺利建设中。

长期以来,景文保持了对名人传记的浓厚兴趣。大学毕业后,景文承担的第一个写作任务就是为名人写传记,他先后主编、参编了《中外年轻有为历史名人200个》、《美国历任总统传》、《世界名女剪影》、《18岁,扬帆起航》、《群星灿烂---河南大学名人传》、《薪火传---河南大学名人传》等传记作品。1997年和2001年,景文独立编写了《伽利略传》和《华罗庚传》,这两本书分别隶属于《世界十大科学家》和《华人十大科学家》。

中国民间有抓周的习俗。宋朝名将曹彬抓周,先取一戟,斯须又取一印,成人后平定江南,晋封王爵。景文周岁生日抓周,据说取的是一本连环画。或许是巧合,成人以后,果然唯书是嗜。古人有诗云:我有迷魂招不得,唯有书癖不可医。景文读书,管书,治书,不亦宜乎?

三、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坛上感悟人生价值

   繁重的日常工作与科研任务,并没有使景文放弃教学工作。来河大图书馆以后,他先是辅导学生的文献检索课实习,接着,为全校图书资料系列职工上业务课《中文工具书》。1986年-1988年。曾多次承担了河南省中专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班任务,讲授《中文工具书》课程。在教学中,他意识到大学生读书的盲点,于是主编出版了《大学生导读书目》一书,王文金教授评价说“这本《大学生导读书目》,注重实用,便于检索,在知识结构、基础理论、必读书目、专业方向等方面都有所兼顾,对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启发性,初入学府,堪为管钥;登堂入室,更得炯鉴。”

文献信息检索,作为一种技能,在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检索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原有的检索课教材已显得陈旧而不适用。2001年,景文主持申请并获批了河南大学教改项目《现代信息检索课程体系建设及其内容设计研究》,课题客观分析了原有的以手工检索为主的教材内容与信息时代需求的不适应性,设计了以计算机检索和网络检索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2002年11月其研究成果《计算机信息检索》作为大学生文献检索课教材,深受学生欢迎。

2002年10月,河南大学文学院聘任景文为古典文献学专业方向研究生导师,主讲《版本学》,2003年开始正式招收研究生;2003年10月,历史文化学院聘任景文为历史文献学专业方向研究生导师。自1987年起,围绕“文献、版本”,景文连续发表了9篇论文:《文献定义之浅见》《文献学研究状况综述》《文献定义辨析》《版本订误三则》《评<中国版刻图录>》《论<国朝中州文征>的价值》《清代河南书院刻书浅论》《清代河南书院刻书拮要》《中国古代开封犹太人经书流失之考察》等。可知涉猎之深。不仅如此,景文还主持完成了两个省教委人文社科项目:1990年的《清代版刻综录》,1994年的《清代版刻研究》。前者主要汇聚了清代刻书的室名、堂号、刻书人、刻书地点及所刻图书;后者则从清代版刻的发展阶段、时代特征、区域分布、扬州诗局刻书与“康版”的形成、丛书刊刻的繁荣与发展、清末官书局及其刻书、清代的活字印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足见景文在版本学教学方面基础扎实,游刃有余。

另外,景文还参与了《中国国情总览•侨务卷》(副主编)、《中国国情总览•文学艺术卷》、《古典文学知识手册》、《毛泽东评阅的古典诗词鉴赏辞典》等著作的编写工作;他的论文还涉及“干支纪年”“犹太人” 等领域。如发表的《干支纪年及其推算新探》《试论犹太民族的群体意识》《试论犹太民族教育的开放性》《20世纪90年代关于历史上开封犹太人研究的回顾与存在问题的探讨》《关于开封犹太后裔的几个问题》等,都有一定影响。

多年来,景文恪守这样的人生信条:认认真真做事、塌塌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学问。他是新时期的学者,却有着传统书生的心路。

景文有大山情结,自称大山之子。大山之子,当然还是大山。大梁古有夷山,今已不可得见。景文先生主持河南大学图书馆工作,治馆,治书,治学,身体力行,孜孜不倦。古语有云:百川学海,百陵学山。景文爱山,巍巍然,隐隐然,其为河南图书馆学界夷门之山乎?

                                                   2006年5月22日


上一篇:白水之英—记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者崔波博士
下一篇:没有了